如果三方物流企业做的只是「拼缝」的事儿,那这部分企业肯定是早晚要被踢出局的,外包或者资源整合仍旧是趋势,但企业想要持续活下去,就要「拼命」!
1、资源整合仍旧是趋势
「拼缝」被大多数人所不齿,那我们来假设一下,如果没有了「拼缝」,让货主直接和车队合作,会怎样?
1.1 甲方无法准确找到适合的车队
物流市场上的专线车队非常之多,而且水平参差不齐。随便到物流园里转一圈,仅仅是同一条线路(目的地城市),都能找到几十家规模不一的车队,这还不算那些在物流园外面,有自己独立场院的大车队。甲方想要找到符合要求的车队,其实挺难的。因为你不光要考虑价格,还要综合考量对方的实力、服务水平、时效、安全性等因素。
有的朋友可能会建议说,找那些规模大一点的车队不就好了。这种方法简单粗暴,但是,你要有心理准备,他们给你的价格未必「美丽」。
有的朋友灵机一动,直接找以前跟三方物流公司当下家的那个车队不就好了嘛?嗯,你说的没错,找到他们,价格和服务质量都不用担心,一点问题都没有。但你得问下车队的意愿,因为有的车队跟三方物流公司不只是在你们这一个业务上有合作,可能还有别的业务。车队只会在对自己利益最大时,才有可能会考虑你抛出的橄榄枝。
1.2 对甲方而言车队的管理是挑战
假设找到了合适的车队,接下来对甲方的挑战就在于,如何管理合作的这些车队?如果甲方的发货范围很有限,只有几条运输线路,我觉得倒是问题不大,安排1-2个人就可以管明白了。但如果线路是十几条或者是几十条呢?可能,你就要重新考虑人员的组织结构,增加线路管理人员的数量了。
另外,甲方除了要考虑增加的这些人员的能力是否能达到要求之外,最好再算一笔账了,那就是,增加的这些人员的人工成本与外包给车队后节约的费用的差额是什么水平?如果差值大于零,说明费用并没有节省,不是太划算。如果差值不大,那就重点比较下两种组织形式带来的运作时效以及服务质量。
账得两头算,甲方的采购人员不能只看到跟车队合作后,外包的那部分物流费用降下来了就完了。
1.3 车队未必愿意和甲方客户合作
车队不是缺活儿嘛,怎么可能不愿跟甲方合作呢?这确实是存在的。
笔者给大家举个例子,跟外企的客户打过交道的朋友,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体会:他们要(tai)求(shi)多(er),动不动就要拉到一起开会。车队的人擅长的是实操,不擅长提方案、做行动计划之类,可是甲方的人员却很在意这一点。当然,这跟车队的发展历程也有关系,很多车队的老板,最早的时候就是货车车主,没有太多的文化,所以,当他们跟喜欢文字游戏的甲方打交道时,就会不舒服。
此外,还有一种可能,就是甲方给的业务量太小,车队也有可能会看不上。
1.4 车队有很大可能也要去做「拼缝」
人性是自私的,对于企业而言,也不例外。作为甲方,总是希望下属的车队能用自有车运输,这样能保证服务质量,也能保证时效。但是,仔细想想,或许你就明白了,作为车队,他们不可能每拿到一个新的业务,就投入新的车辆,这样,对他们来说,资金量占用太大。
也有可能,现有的业务,在车辆使用上不饱和,能够满足甲方的需求,但是一旦作业量突增,肯定是要整合外部的车辆资源来补充,这个补充其实不也是大家讨厌的那个「拼缝」嘛。
看完上面提到的四点,或许你会发现,是我们把三方物流的「拼缝」行为想的过于简单了。
在「拼缝」之外,三方物流也付出了很多。比如筛选优质的车队资源的过程、管理车队的过程等,而且他们要承担因为车队服务不到位带来的各种风险和代价,只是没有告诉甲方,也没有告诉你我而已,但不代表没有发生。
所以,对三方物流的「拼缝」行为,准确说是「资源整合」,希望大家给予更多的包容和理解。
2、三方物流的价值探索
除了「资源整合」之外,三方物流的价值应该体现在什么地方呢?笔者觉得,有两个途径:一个是帮客户省钱,一个是让客户的体验变得更爽。
2.1 降低物流费用,增加客户收益
1)效率提升策略
① 甩挂运输
什么是甩挂运输呢?百度百科上的定义是这样的:
「甩挂运输是指汽车列车按预定的计划,在各装卸作业点甩下并挂上指定的挂车,继续运行的一种组织方式。可使载货汽车(或牵引车)的停歇时间缩短到最低限度,从而可最大限度地利用牵引能力,提高运输效能。在同样的条件下,可比定挂运输有较高的运输效率。」
以前的模式是,车头和挂车是一体的,只有装卸完成,司机才能继续拉活儿。整个过程中,只有车辆跑着的时候才有价值,而等待装车和卸车的过程没有任何价值。甩挂运输的模式是基于车头和挂车可以分离的前提,司机把车挂停靠到装卸垛口以后,牵引车头离开,然后在刚刚甩下来的挂车装车和卸车的同时,提上另外的挂车继续运输。
举个例子,假设传统定挂运输模式下,装车的时间是3个小时,卸车的时间是3个小时,中途运输的时间是2个小时,那么,以往的模式就是司机从提货到卸货完成需要花费8个小时。而甩挂模式下,甩挂和提挂的时间一般不超过1个小时,中途运输仍旧是2个小时,总共花费4小时。
采用新的模式,车辆的趟